2023年諾獎公佈在即,今年將花落誰家?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在諾貝爾獎的發展歷史中,諸多改變醫學科學進程的研究曾大放異彩,這些研究橫跨多個領域,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生理學和醫學的理解,也爲攻克疾病開闢了全新道路。
iPIN杨洋:运用AI和大数据技术帮助后人成长
2023年諾貝爾獎將於10月2日~9日陸續公佈,期待今年獎項的公佈。今 天,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深刻影響臨牀實踐的那些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国表艺中心董事长交接 高志尚:未来努力恢复国际连结
2022年,古基因學領域
Deloitte税务专栏-企业永续发展应检视七大组织韧性
揭示所有現存人類與滅絕的古人類之間的基因差異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仰望星空之餘,我們也會思考自身的命運:我們是誰?從何而來?又要往哪裡去?是什麼讓我們成爲了人,又是什麼讓我們如此與衆不同?斯萬特·帕博(Svante Pääbo)博士通過對已滅絕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進行測序,讓這個看似不可能回答的問題有了答案,爲探索“是什麼使我們成爲獨一無二的人類”提供了基礎。
帕博博士建立了古基因組學這一嶄新的科學領域,他的研究不但能夠發現現代人特徵的遠古遺傳祖先,還能夠找到遠古祖先遺傳下來的多種疾病的風險因子,不僅能夠增強對疾病的理解,而且還可能爲治療常見疾病提供新靶點,這些疾病包括過敏、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糖尿病。可以說,這一領域的研究可能打開一扇全新的大門,開闢了更多的疾病治療可能。
2021年,生理學領域
邪王爆宠:特工丑妃很倾城 小说
發現感知溫度和觸覺感受器
赛睿发布多款外设新品 包括四款PUBG定制套装
我們如何感知周圍環境,這是人類面臨的一大謎題,如眼睛如何感受光線,聲音如何影響內耳,不同的化合物又如何與我們鼻腔和口腔中的受體相互作用、產生嗅覺和味覺。溫度、觸覺和運動產生的印象,對於我們適應周圍這個不斷變遷的世界至關重要。David Julius教授與Ardem Patapoutian教授不僅讓我們理解身體如何感知這個世界,更爲我們帶來了多款治療疼痛的藥物,造福人類。後續的研究還爲我們帶來了更多生理上的洞見,也被用於開發多種治療疾病的藥物,實實在在將科學轉化爲了造福病患的工具。
2020年,微生物學領域
丙型肝炎病毒的發現
血源性肝炎是導致世界各地人們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全球性健康問題,曾經,甲肝和乙肝之外的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無法得到合理解釋。丙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剩餘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並使得血液檢測和抗病毒治療藥物研發快速進展,消除了世界許多地方的輸血後肝炎,也推動了丙肝治癒的進程,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8年,免疫學領域
癌症免疫療法機制的發現
血腥约会!韩男App钓男友人「约跑步」狗遭狠虐 持刀猛砍对方复仇
癌症是人類健康重大威脅,每年導致近千萬人死亡。免疫治療出現前,治療以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爲主,但仍有大量患者難以從中獲益。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教授與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發現癌症療法新理念——通過激發身體免疫系統內在能力來攻擊腫瘤細胞。兩位教授及其合作團隊分別發現了CTLA-4蛋白和PD-1蛋白是免疫系統的“剎車”,通過抑制相關蛋白的活性,釋放“剎車”,激活T細胞,對抗癌症。
以抗CTLA-4抗體和抗PD-1抗體爲代表的免疫療法,是人類攻克癌症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已應用於肺癌、腎癌、肝癌、結直腸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多種疾病,惠及衆多患者。
2015年,微生物學領域
寄生蟲感染及瘧疾新療法的發現
據估計,全世界有1/3的人受到寄生蟲影響。其中,淋巴絲蟲病影響超過1億人,盤尾絲蟲病(河盲症)會導致患者失明,瘧疾數萬年前就威脅着人類健康,每年感染近2億。
威廉·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教授和大村智(Satoshi Ōmura)教授及其團隊發現了阿維菌素,其衍生物伊維菌素可有效降低盤尾絲蟲病和淋巴絲蟲病發病率,對其他寄生蟲病的治療也卓有成效,目前已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
西红柿是“男性健康保护神”,但5种吃法不可取,尤其第2种易中毒
1972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帶領團隊首次從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能夠在早期快速殺死瘧疾寄生蟲,顯著降低患者死亡率。目前,以青蒿素類藥物爲基礎的聯合療法,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於瘧疾治療,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1年,免疫學領域
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激活機制的發現
免疫系統是人類抵禦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重要防線,第一道防線是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線是獲得性免疫。病原微生物被Toll基因產物及其類似物受體(TLR)識別,激活免疫系統建立防禦機制,阻止入侵。若病原微生物突破這道防線,獲得性免疫就會發揮作用,樹突狀細胞作爲“哨兵”,激活初始T細胞,進而觸發其他免疫細胞發生級聯反應,最終消滅入侵者。
這些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統被激活的過程,有助於抗感染疫苗、癌症免疫療法的開發,幫助理解炎症性疾病中的異常免疫應答,爲臨牀疾病治療提供新線索。
2010年,臨牀醫學領域
體外受精技術的發展
全球約有10%的夫婦不能通過自然生殖途徑孕育後代,而體外受精(IVF)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羅伯特·愛德華茲(Robert G. Edwards)教授發現了人類受精的重要原理,併成功實現人類卵細胞在體外受精。自1978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以來,體外受精技術幫助了許多不孕不育夫婦實現生育後代的心願,一個新醫學領域也由此誕生。
广西小孩被狗抓伤后死亡,疾控专家提醒狂犬病防范要点
2008年,微生物學領域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河南洛阳这位考生却叫苦连天,发生了什么
HPV和HIV的發現
TA:曼联后卫马丁内斯将接受第二次脚部手术 预计缺席长达三个月
宮頸癌是常見的女性癌症,全世界每年約有50萬名女性被確診爲宮頸癌。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教授發現,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導引起致宮頸癌的重要原因,基於這一重大發現,HPV疫苗被成功開發並應用於預防宮頸癌,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用於預防癌症的疫苗,已惠及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女性。
大約40年前,艾滋病開始進入人們視野,其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但由於病因未知,醫生無法對此進行有效預防、診斷和治療。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教授和呂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教授從艾滋病患者體內分離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證明了HIV感染是導致艾滋病的原因。HIV的發現打開了防控和研究疾病生物學、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大門,目前成功的抗病毒治療,甚至能夠使HIV感染者獲得與普通正常人相似的預期壽命。
霸情总裁,请认真点!
哥哥的秘書
今年可持续发展债券6档 发行余额达151.06亿
2007年,遺傳生物學領域
利用胚胎幹細胞在小鼠體內引入特定基因修飾的原理
基因與人類疾病息息相關,確定人類基因功能十分重要。基因編輯爲實現這一艱鉅的目標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馬里奧·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教授、馬丁·約翰·埃文斯(Sir Martin J. Evans)教授和奧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教授用同源重組方法對胚胎幹細胞中的基因加以修飾,再將這種細胞植入小鼠體內,經過繁殖得到基因修飾的小鼠。研究這種小鼠,有助於理解相應基因在胚胎髮育、生理、衰老和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谋女郎」和「最丑影帝」爆婚外情 戏里爱到戏外双双婚内出轨
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帶來了數百種疾病小鼠模型,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等,對於人類基因和疾病機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5年,微生物學領域
幽門螺桿菌及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潰瘍中的致病作用的發現
幽門螺桿菌的發現顛覆了醫學領域對於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傳統認知。醫學上曾認爲壓力和不良生活方式引起胃酸異常分泌,導致了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發生。因此,普遍採用抑酸性藥物治療,但收效甚微,經常復發。
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教授成功分離出幽門螺桿菌,並與病理學家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教授共同證實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如今,幽門螺桿菌也被證實是胃癌的高危因素,它的發現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間的聯繫。
2003年,臨牀醫學領域
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的開拓
早期磁共振技術主要用於研究物質的化學結構。直到1970年初,保羅·勞特布爾(Paul C. Lauterbur)教授和彼得·曼斯菲爾德(Sir Peter Mansfield)教授的開創性貢獻,推動了MRI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利用氫原子的磁共振現象,可以獲取人體內水分子分佈信息,從而精確繪製人體內部結構。由於病變通常導致相應器官水分變化,醫生們便可根據核磁圖譜變化來確定患病情況,以便進一步治療。1980年初,第一臺用於健康檢查的MRI設備問世,此後MRI技術飛速發展,如今幾乎可檢查所有的人體器官,在腫瘤、腦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脊髓病變等方面的診斷和治療方面,發揮了巨大價值,極大推進了醫學發展。
1997年,微生物學領域
朊病毒的發現
iPhone 8上市仅几周发生多例电池事故 原因何在?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庫魯病、牛海綿狀腦病(瘋牛病)、羊瘙癢病等疾病的病因不明,直到朊病毒的發現才解決了這一疑問。朊病毒也是人們在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之外認識到新的傳染源。
朊病毒通常以無毒細胞蛋白的形式存在,但它能夠轉化結構導致有毒顆粒的形成,這些顆粒是人類和動物所患的幾種致命癡呆型腦疾病的致病原。朊病毒的發現爲人類瞭解癡呆相關疾病的生物學機制提供了基礎,打破了人們對病原體狹窄的定義,補充了中心法則,極大地推進了癡呆相關疾病的發展。
《天赐4》第4期又吵架,王琳凯又“输”,直接暴怒:你管得着吗?
除了上述研究突破,還有許多 新技術、新療 法是基於諾獎發現而來,深刻地改變了臨牀實踐,造福廣大患者。 篇幅所限,本文不一一闡述。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佈在即,讓我們共同期待!
參考資料
丰田考斯特12座中巴车丰田考斯特配置参数
[1]The Nobel Prize. Retrieved September 8, 2022 fromwww.nobelprize.org
[2]YERVOY. Retrieved September 8, 2022 from https://www.yervoy.com/
[3]Schmitz Matthias et al. (2017). Hereditary Human Prion Diseases: an Update.. Molecular neurobiology, 54(6), pp. 4138-4149.
44岁意外怀孕! 叶家妤睡梦中听到「这叮咛」 竟是3宝来报到
[4]Takada Leonel T et al. (2017). Genetic prion disease: Experience of a rapidly progressive dementia cen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B, Neuropsychiatric genetics :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sychiatric Genetics, 174(1), pp. 36-69.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衆號留言聯繫。